當問起涂料涂膜的病態和防冶這個專業性的問題時,不知道大伙知道多少呢?下面就讓漆辰達人來細細講解吧!記得注意看哦!
(一)涂料施工前的病態
1、泛渾
清油、清漆不透明,產生的渾濁現象稱為發渾。這主要是由于溶劑選擇不當,吸潮、含水、反應不完全。儲存溫度過底、單位析出等原因造成的,可通過更換助劑、過濾,回鍋反應,提高儲存溫度等方法解決。例如輕度渾濁,可視情況加入一些松節油、丁醇或苯類溶劑解決。
2、變稠
涂料在儲存期內粘度增加,變得難于施工現象。其原因是:a、漆料酸價過高,與堿性顏料發生皂化;b、桶罐漏氣、溶劑發揮;c、桶內的顏料含有水份,儲存溫度過高使漆料加速聚合;d、儲存溫度過低,特別是水性漆易于受冷析出。前四者可加入相應的溶劑,有水的可加入適量的丁醇,撐勻調整粘度后使用,后者可移入暖房儲存2-3天后,讓其解凍復原。
3、沉淀結塊
色漆的顏料沉淀于桶底,甚至結成硬塊。原因:a、儲存時間過久;b、顏料比重大,特別是紅丹、鉻黃;c、顏料粒子過粗;d、漆料粘度過底;e、砂磨分散不夠均勻。這種現象較為普遍,輕者將上層漆液倒出,大沉淀物用力攪開,再加原漆液調均勻過濾使用。
4、結皮
涂料開桶發現一層油皮。主要原因:a、桶裝不滿或桶蓋不嚴;b、漆料中桐油量大或聚合過度;c、催化劑用量太多;d、漆皮必須揭去或過濾后使用。
5、變色
涂料變色的原因是:a、漆料中的游離酸和顏料(如鋁粉)發生化學作用而變黑、發綠、故常用分裝方法避免之;b、有時溶劑與黑鐵皮產生的色素也使白漆變色,所以常用鍍鋅或鍍錫鐵皮包裝;c、復色漆中比重大的顏料下沉也引起變色,如綠色漆由于鉻黃沉淀而顯藍色,攪勻后即可恢復原色,故不屬真正變色,只需要使用時充分攪勻即可。
6、發脹
涂料粘度顯著增加,直至為厚漿狀硬塊的現象。在形狀上又表現為肝化、膠力、假厚等形式。a、肝化是由于鹽基性顏料(氧化鋅、紅丹粉、深鉻黃)與高酸價漆料發生皂化作用的結果。鋅鋇白顏料含有氧化鋅,所以由它制得的色漆易于肝化,涂料肝化后無法補救;b、膠料是由于漆料聚合過度而含有聚合物膠料,從而把微細的顏料粒子凝結成大塊,這時不是粘度增高,就是結成凍膠。一般多發生由鐵藍和鉻黃兩種顏料制成的色漆中,經機械作用可重新分散開。c、假厚亦稱觸變,即在靜態極象肝化,但一經攪拌后即流動自如,停止攪拌又復原的現象。多發生于氧化鋅、立德粉、碳黑等顏料較多的色料中,一般可以不算涂料的病態。
7、漆桶變形
如果儲存地方不當,在盛夏酷暑,桶內溫度過高,溶劑逐漸變成氣態,使密封漆桶緩緩膨脹,若不及時處理,輕者變形,重者爆裂,遇此情況應及時開桶緩緩放氣或移到陰涼的地點,含有鋁粉的涂料有時出現容易變形是因鋁粉與游離反應產生了氫氣。
(二)涂料在施工時出現的病態
1、流掛
涂料在垂直表面施工,漆液向下流淌的現象叫流掛。原因有:a、漆料過稀,粘度過低;b、干性太慢;c、涂料中體質顏料過多或分散不均勻;d、對物面附著力差;e、漆刷蘸漆過多,漆膜過厚。
2、咬底
上層漆將底層漆的漆膜軟化咬起現象。原因有:a、底漆未干透;b、上層漆的溶劑太強;c、底面漆不配套(如硝基漆、過氯乙烯面漆用于油臘底漆上)等都是咬底的原因。注意兩層漆之間施工間隔和底面之間的配套性,以及合適溶劑的應用即可防止咬底。
3、慢干返粘
涂料施工后,涂膜在規定時間不干或干后回粘的現象。原因有:a、溶劑揮發性差;b、底漆未干透就涂面漆;c、施工濕度太大,氣溫太低;d、表面處理不凈,沾有油污和臘質物,松脂、木節未封閉住;e、漆料中混入機械雜質或漏加催干劑、固化劑。
4、起粒
涂料施工后,涂膜表面有顆粒的現象。原因有:a、生產時顏料研磨不細,未達到規定細度;b、儲存時有凝聚,施工環境和工作不清潔;c、涂料與溶劑不匹配,以至產生膠凝;d、噴嘴口徑小,風壓大,噴距過大;e、漆料中混入機械雜質又未過濾,及物面處理不干凈等。
55、發白
涂膜干后泛白失光或產生無光斑點的現象。原因有:主要是由于施工濕度太大(相對濕度>80%)和溶劑揮發太快而使涂膜表面溫度急劇下降,致使水氣凝聚在涂膜上,從而使樹脂或纖維素沉淀出來造成發白現象。一般快干揮發型涂料(如硝基、過氯乙烯,熱塑性丙烯酸)中由于含有大量低沸點的溶劑和稀釋劑,故容易發白,若加入防潮劑和適量的高沸點溶劑(如丁醇、丁酯)以調整溶劑配比或改善施工環境,除去壓縮空氣中的水份等均可防止發白。蟲膠涂膜與較熱的物品(如盛沸水的水杯)接觸也會發白。用棉花團蘸酒精或稀蟲膠液揩于發白處,即能復原。
6、發花
復色漆在涂裝過程中或干燥成膜時,涂膜顏色與色調發生一些不均勻現象,如泛黃、浮色、泛金光及絲紋等。這主要是由于顏料比重及顆粒大小不同和潤濕性差、吸油量大的顏料(如大紅粉)部份潤濕而引起的,遇此情況可采用加入適量保護膠(如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等)或分散劑加以解決。
7、皺紋
除皺紋漆外,涂料在干燥過程中急劇收縮成很多彎曲棱背的現象。原因有:a、干料搭配不當或加得過多,漆膜外干內不干;b、涂膜過厚,外層先結膜;c、含桐油的涂料在污氣中干燥;d、涂裝后在烈日下爆曬或烘烤溫度過高,遇此情況,可采用更換干料,改善施工方法加以解決,對醇酸樹脂涂料可加入少許氯基樹脂以防止起皺。
8、結皮
涂膜表面形成許多半賀開突起形如桔子皮的現象。原因有:a、噴涂時漆液粘度過高,壓力過大,噴嘴過小,噴距不適合;b、低沸點溶劑太多,當其急劇揮發而使漆液來不及流平便產生桔皮,有時可加入少量硅油可以使涂膜平滑。
9、收縮
涂料施工后,涂膜表面收縮,好象把水抹在蠟紙上一樣斑斑點點而露出底漆的現象成為收縮,也叫“發笑”、“麻點”。原因有:a、主要起因于涂料對被涂裝物表面的潤濕性欠佳,使之不能形成均勻的涂膜而收縮成滴珠狀;b、表面過于光滑,底漆光澤太大,物面沾有油污或受煙熏;c、噴涂設備中混有油污或水份;d、溶劑揮發太快,涂膜來不及流平;e、噴涂密度太大,發生濺漆等,都會引起漆膜收縮。收縮最常見清漆、紅丹漆、聚氨酯涂料,環氧樹脂涂料和酚醛樹脂涂料,加入適當的助劑可改善涂料的收縮。
10、針孔
涂膜出現圓形小圈,中心有固體粒子,周圍為凹入圓圈的現象,其實質與“發笑”、“收縮”基本相似,只不過收縮面積大,形狀不規則,而針孔也較小,開如圓錐狀或半球開。另外,針孔一般透到底材,而收縮只露出底漆。涂料含水,溶劑揮發過快或過早放入烘房,刷涂過程中刷涂用力過大或滾涂時滾軸轉動太快都會引起針孔。由于產生針孔的原因不同,故應針對不同情況采取適當措施解決。
11、起泡
涂膜表面出現大小不同圓形突起物(泡子),產生這種病態的主要原因是施工的錯誤。例如底漆未于即涂面漆;物面含有水分或施工環境十分潮濕;在多孔物面上涂快干性涂料。
12、露底
色漆遮蓋不住底色的現象。原因不:a、主要是涂料中顏料不夠,顏料遮蓋力太差;b、施工時加入稀料過多;c、漆液未攪均勻。
13、變黃或變黑
涂料的顏色發生變化,尤其是烘烤成膜的氨基漆易變黃,其原因是烘烤溫度過高,淺色油基漆因催干劑用量過多,也會變黃。銅金粉、鋁金粉和含鋁的顏料遇大氣中的二氧人硫氣體,極易變黑,氯化橡膠和過氯乙烯、氯醋共聚物等發生解析出HC1時會變黃。為防止其變黃,可加適量有機錫穩定劑。另外含有鐵藍和鉻綠顏色料的色漆,施漆在堿性物面上即變色。
14、滲色
面漆把底漆溶解,使底漆的顏色滲透到面漆上來的現象為滲色,又叫咬色。在紅色底漆上或瀝青漆上涂淺色漆時,經常出現這種滲色現象。a、底漆未干透,面漆溶解了底層漆膜;b、底漆中含有雜料,瀝青又沒有涂封閉層,都會在涂面漆后出現滲色。此時木材中的色料也滲出,在銅面上漆,漆也會滲色。
15、發汗
在施工中由于表面處理干凈,有油脂從底層滲到漆膜上的現象。金屬表面的油污,除舊漆層后殘留的蠟質,都會滲入漆膜產生發汗,尤以硝基漆最為敏感,亞麻油或熟油也易產生發汗,在潮濕,陰暗、溫暖的環境中,尤其是通風不良時,或增塑劑搭配不當等都易產生發汗。
16、起霜或起霧
清漆在施工成膜1-2天或數周后,涂膜表面出現霜霧狀細顆的現象,在高溫工業大氣環境中,有煙霧、塵土、潮氣等的作用最容易產生這種現象。清漆的耐水性愈強,起霜的傾向愈大。短油清漆、純酚醛桐油清漆了極易起霜。醇酸樹脂涂料中的鈷干料亦易起霜。溶劑揮發太快也容易引起這種現象。而鈣干料起抑制起霜的作用,因此最好有Pb/Ca/Co=10:5:1的混合干料。
(三)、涂料在施工后出現的病態
1、失光
涂料干燥成膜后經短時間(幾小時或數天)光澤緩慢消失的現象稱為失光又叫倒光。室外的漆膜,經過長期爆曬而失去光澤的現象不屬次類,失光的主要原因在于:a、油料、樹脂用量不足或彼此不相容以及聚合度不當;b、稀釋劑用量過多;c、天氣寒冷或在高溫環境下施工;d、烘漆施工后,稀釋劑未揮發到一定程度就送入暖房;e、涂后遇到大氣煙熏;f、物面處理不好;g、底漆未干透
2、粉化
涂膜表面出現粉層,用手觸之即粘在手上。原因主要有:a、使用了不耐曬的樹脂和顏料,誤將內用漆用于室外,b、涂膜太薄等。粉化的過程,是一個緩慢有過程,先及于涂膜表面,每次脫粉很少,其下的涂膜仍保持原態,一直至全部破壞為止,在濕熱地區涂膜較易粉化。
3、龜裂
涂膜表面出現深淺大小各不相同猶如龜裂紋的現象。如果涂膜使用長時間后出現龜裂,這是涂膜的自然老化過程,表面涂膜已失效需重涂,不屬病態。若涂膜使用不久就出現龜裂紋,這主要是由于底面漆不配套,涂膜受外界作用(機械作用,溫度變化)而產生收縮應力引起的。如在長油醇酸底漆上涂短油醇酸面漆易于龜裂。此外,涂料品種選擇不當,如誤將環氧或改性酚醛、瀝青等用于室外涂裝,以及金屬表面底漆用于木材等,涂料中揮發份太多,附著力太差,干料或催干劑等用量過多,在舊涂層上連續修補,面漆層數過多,涂膜過厚,施工環境惡劣,涂裝時未將顏料攪均勻等都易引起涂膜龜裂。
4、剝落
涂膜發生龜裂而失去附著力以致脫離被涂物面或底漆分開而脫落的現象。在涂膜剝落之前往往要發生催化而小片脫落,有時也發生卷皮而使涂膜成張脫落。產生這一病態的主要原因有:a、物面不潔,粘有油污、水份、鐵銹或其他污物;b、物面處理不當,如水泥、木材表面未經過打磨和嵌刮膩子或上漆,則面漆的油份(即漆基)被其吸收而造成面漆從底漆上整塊揭起(此現象在硝基、過氯乙烯、乙烯等涂料產品中較多出現)涂料附著力欠佳等,底漆干得太透太堅硬或底漆有光,未經過打磨和直接面涂,也容易引起層間剝落,在高溫條件下使用的涂膜極易產生剝落。
5、生銹
涂膜鋼板或其他金屬產生銹蝕的現象。這一現象發生的早期涂膜透黃色,然后涂膜破裂,出現點蝕,絲狀腐蝕甚至孔蝕。漆前表面處理不好(如有銹點)涂膜太薄,水和氧氣易于穿透過涂膜直達金屬表面,涂膜碰傷或有針孔等易引起膜下腐蝕的發生,即所謂涂膜生銹。